在校生/教职工/校友/家长/访客 | 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媒体商院

【福建日报】【学习强国】【新福建】聚焦新型工业化 扎实做大做强实体经济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6/25 13:40:41 浏览人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这么一个大国要强大,要靠实体经济,不能泡沫化。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是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根基,工业是实体经济的核心,新型工业化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

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巩固壮大实体经济的题中之义

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制造强国,是发展实体经济的根基。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以工业品大规模生产和供应为前提,根本之策是建立起高度发达的制造业生产体系和先进技术体系。新型工业化强调了制造强国、数字赋能、绿色低碳、安全可控以及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这些都是发展实体经济的题中之义。因此抓住新型工业化这个“牛鼻子”,建设制造强国,实体经济发展就有了强大根基和支撑。

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升产业链安全,是强化实体经济韧性的基础。我国制造业在中低端有绝对的优势,而在高端制造方面还存在不少短板。近20年来,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全产业链的跨越式大发展,制造业产业链中的断链短链不断得到补链与升级,推动了我国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持续提升,如今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为强化我国实体经济韧性提供了雄厚基础。

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研发强度,是做强实体经济的动力。过去10年,中国新型工业化在制造业创新方面取得重大成果。2022年高端装备制造业在研发上持续保持领先,通信设备制造业,航空航天业,半导体、集成电路及面板制造业,轨道交通设备等制造业是研发投入的主力军。2021年底我国有58家制造业企业进入世界500强,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15.5%。制造业研发投入的不断提高为实体经济做大做强提供了持续动力。

推进新型工业化,引导资金“脱虚入实”,是稳定实体经济的保障。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宏观背景下,经济生活中存在实体经济与房地产业发展不平衡、实体经济与金融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长期的资本脱实向虚,必然会造成部分实体经济空心化,整个社会投机过度,就会加剧宏观经济波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抓好抓牢实体经济,才能增加居民就业、创造更多收入、带来更大消费,才能给群众提供更安全可靠的生活产品,提供多元的优质服务。所以,推进新型工业化、重视实体经济就成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增长的重要保障。

发展新型工业化是我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新型工业化是加快推进生产力发展的迫切需求,是一系列生产要素集聚的新组合,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我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2022年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7.7%,制造业规模已经连续13年居世界首位。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31.8%。新能源汽车、光伏产量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完善健全的工业门类和工业增长指标是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柱。

新型工业化是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战略导向,是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引领科技产业发展新方向,推动制造业生产方式、发展模式和企业形态发生根本性变革,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选择。近10年,我国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从2012年的0.85%上升到2021年的1.54%,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平均研发强度达到10.3%,570多家工业企业入围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重点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到55.3%和74.7%。活跃的技术创新氛围和丰富的创新成果溢出效应是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新型工业化是我国工业体系适应全球产业分工布局,承接国际产业多元化、区域化转移的重要载体,并在全球产业链重组、供应链重塑、价值链重构进程中不断调整和深化。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但是仍然位于价值链的中低端,与全球价值链高端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伴随着我国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变,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有机结合、协调发展,制造业发展的结构性问题得以解决,中国经济逐步向高质量发展目标迈进,并实现制造业从价值链低端向高端突破。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和快速融入全球价值链体系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成为最为紧迫的时代命题

坚持科技赋能,不断激发新型工业化新动能。一是持续推进科技体制机制创新。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转型期,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凸显,迫切要求建立起能贯通上下、结合内外、引领全局,实现“科技+教育+产业”“人才+金融+平台”等新型管理职能的科技体制机制。二是持续释放高新区、自创区等各类科技园区的叠加效应。整合各类科技园区的创新资源和优势条件,科学梳理其管理权限和功能属性,激发激活园区的创新动力,为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高科技产业示范,统筹推进产业集群建设。三是持续强化企业为主体地位的科技创新。协调好国家发展目标和企业市场目标的关系,支持高科技企业、创新型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更大范围、更深程度主导或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不断整合延伸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增强企业发展的持续性和竞争力。

坚持知识创新,不断优化新型工业化承载体系。一是知识创造为新型工业化提供发展内生动力。知识作为新经济时代重要的资源,所承载的人力资本通过反复配置以生产新的专业知识,不断提升和完善且更具延展性,并形成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新知识体系。二是知识融合为新型工业化提供发展新方向。多学科、跨学科交叉的知识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当前知识创新的重要发展趋势,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有助于新兴学科产生和知识体系重构,对新型工业化发展中的新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三是知识扩散为新型工业化提供发展新趋势。知识的边界以及知识转移转化等扩散形式,随着知识创造的手段提升和社会范式的变革而日趋淡化,且越来越具有渗透性,形成了各种溢出效应,并产生倍增效益。要不断优化知识到现实生产力的实现路径,推动新型工业化向综合性、可控性、持续性发展。

坚持数智化运用,不断强化新型工业化改造升级。一是构建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系统。通过实施智能化和数字化转型,全方位改造现有工业体系的网络基础设施,从根本上改变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构建绿色化、柔性化、智能化的核心信息技术和产业生产体系。二是推进传统产业的数智化转型和产业升级。利用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改造,提供全要素生产率,释放数字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助推传统产业通过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补短板、强弱项。三是驱动数据资源融入产业分工合作。在推动实体经济发展模式、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进程中,数据资源成为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和新型生产要素。要不断推进我国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打造具有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坚持绿色化发展,不断提升新型工业化可持续发展水平。一是深入推进工业绿色化发展,全面提高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全面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生态体系。二是以产业链生态主导、供应链节能降碳、制造业绿色布局的绿色发展模式,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安全健康的新路径。三是深入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化融合,创新突破一批“卡脖子”的绿色环保共性技术,加大推进数字化综合节能技术服务平台的研发力度,从要素布局、技术研发、产品设计、生产组织、品牌建设等各个方面,全面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节能技术开发体系。

原文链接:福建日报:https://fjrb.fjdaily.com/pc/con/202306/20/content_283298.html

          学习强国: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3438301059589733781

            新福建:https://share.fjdaily.com/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283298.html?isDigital=true&isShare=true




上一篇: 【东南网】天游注册代理1958工商管理学院举办“初心向党心,奋进新征程”毕业生党员教育大会
下一篇: 【福建教育简报】天游注册代理1958四举措深化校企合作